信息科学原理(第三版)
信息科学原理(第三版)作译者:钟义信
基本信息
[*]作者: 钟义信
[*]出版社: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ISBN:7563502351
[*]上架时间:2004-5-21
[*]出版日期:2002 年10月
[*]开本:16开
[*]页码:421
[*]版次:3-1
[*]所属分类:
计算机 > 计算机科学理论与基础知识 > 综合
内容简介 书籍
计算机书籍
本书在创建全信息理论、知识论、信息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系统阐明了信息科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在国内外独树一帜。全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出了信息科学的定义和结构体系,是全书的总纲;第二部分提出并建立了全信息理论,是全书的基础;第三部分应用全信息理论阐明了信息科学基本原理,把相互分立的识别论、通信论、认知论、决策论、智能论、控制论、系统论有机综合成为一门统一的科学,完成了信息科学的理论建构,是全书的主体;第四部分总结了信息科学的方法论及其主要应用,展示了信息科学巨大的生命活力,是全书的灵魂。
全书意境高远,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深入浅出,可以作为高等学校信息领域研究生和高年级大学生的教科书,相关领域科技人员自学的参考书,以及其他领域广大读者学习信息科学的基本教材。
作译者 钟义信,男,汉族,江西龙南人,1940年生,1962年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通信与广播专业本科毕业,1965年信息论专业研究生毕业,1979至1981年是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访问学者,1992至2001年任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在此期间曾先后担任国家863计划通信主题首后首席专家、863信息领域战略研究负责人,国务院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多个国际学术会议(ijcnn'92,iconip'95,icii'96,icii'98,icii2001等)程序委员会主席。现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主席、亚洲及太平洋神经网络联合会主席。
钟义信是我国著名的信息学家,在信息科学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出版了《信息科学基础》、《信息的科学》。《现代信息技术》.《智能理论与技术: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伪噪声编码通信》、《社会动力学与信息化理论》等16部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知识论”,“意识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理论”等400多篇学术论文。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学专家,有突出贡献的归国留学人员,全国优秀教师,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目录前言
再版前言
第三版前言
第一篇 总 论
第重章 信息科学总论
1.1 科学技术基本规律再认识
1.1.1 科学技术发生学:辅人律
1.1.2 科学技术生长学:拟人律
1.1.3 科学技术未来学:共生律
1.1.4 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互动律
1.2 信息科学定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目标
1.3 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
1.3.1 信息的哲学本质
1.3.2 信息认知与认识论
1.3.3 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
1.3.4 分布智能与社会智能
.1.4 信息科学史略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基础
第2章 全信息理论:定性分析
2.1 信息概念
2.1.1 流行说法
2.1.2 全信息:定义体系
2.1.3 全信息与shannon信息
2.1.4 全信息与模糊信息及偶发信息
2.2 相关概念
2.3 信息的性质与分类
2.3.1 信息的特征、性质与功能
2.3.2 信息的分类
2.4 信息的描述
2.4.1 概率型与偶发型信息的描述
2.4.2 确定型信息的描述
2.4.3 模糊信息的描述
2.4.4 全信息的描述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全信息理论:测度方法
3.1 概率语法信息的测度
3.1.1 hartley方法
3.1.2 shannon概率熵
3.1.3 shannon方法的改进
3,1.4 信息变差
3.2 模糊语法信息的测度
3.3 语法信息的统一测度
3.4 语义、语用及全信息的测度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原理
第4章 信息获取原理:识别论
4.1 信息过程模型和原理
4.2 信息的感知
4.3 信息的识别
4.3.1 统计识别方法
4.3.2 语言学方法
4.3.3 神经网络方法
4.4 机器学习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经5章 信息传递原理:通信论
5.1 信息传递模型
5.2 h(x)分析:有效性问题
5.3 i(x;y)分析:可靠性问题
5.4 h(x/y)分析:重建性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信息认知原理:知识论
6.1 知识概念
6.1.1 基本概念
6.1.2 知识的分类与表示
6.2 知识度量
6.3 知识生成
6,3.1 归纳型知识生成
6.3.2 演绎型知识生成
6.4 知识激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信息再生原理:决策论
7.1 信息处理通论
7.1.1 表层信息处理
7.1.2 深层信息处理
7.2 信息再生与决策
7.3 决策的信息模型及求解
7.4 信息决策方法与经典决策方法的统一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信息思维原理:智能论
8.1 智能的基本概念
8.2 逻辑思维:人工智能理论
8.2.1 基于语法信息的人工智能理论
8.2.2 基于语义信息的人工智能理论
8.2.3 基于语用信息的人工智能理论
8.3 形象思维:人工神经网络理论
8.4 信息·认知·决策·思维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信息施效原理:控制论
9.1 控制的基本问题
9.2 问题描述
9.2.1 控制对象的描述
9.2.2 控制目标和效果的描述
9.3 基本机制
9.3.1 施效机制
9.3. 2 信息加工机制
9.3.3 稳定性机制
9.3.4 适应和学习的机制
9.4 信息法则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信息组织原理:系统论
10.1 信息与系统
10.2 信息与系统优化
10.3 信息与自组织:条件
10.4 信息与自组织:机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方法论与应用
第11章 信息科学方法论及其应用
11.1 信息科学方法论及其意义
11.2 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
11.3 信息科学与社会科学
11.3.1 信息-经济学
11.3.2 信息与管理
11.3.3 信息语言学
11.4 信息科学的连锁反应
11.4.1 信息科学与现代科学
11.4.2 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
11.4.3 信息科学与信息经济
11.4.4 信息科学与信息社会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后记”的后记
↓展开全部内容前言 作为一部学术专著,《信息科学原理》自1988年问世以来,已经跨越了15个年头。然而,却仍然有众多读者踊跃问津,使出版社乐于作出决定:出版它的第三版。人们或许感到奇怪:在理论研究景气不佳的当今,是什么原因使这部学术色彩很强的著作在读者中长盛不衰?答案耐人寻味。
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需要信息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是最直接的解释。
长期以来,人们很难找到一本像《信息科学原理》这样系统阐述信息科学基本理论的学术著作。物以稀为贵,这是另一种可能的解释。
不同学科的“信息理论”各不相同,难以沟通;《信息科学原理》却带来另一番景象:它用自己创建的“全信息理论”把这些“散乱的珍珠”串成了“漂亮的项链”。这也许是《信息科学原理》受到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
作为一部科学著作,《信息科学原理》系统阐述了全部信息过程(包括信息感知、信息传递、信息认知、信息再生、信息施效、信息组织)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信息领域的基本规律,使人们明白什么是可以努力争取的,什么是不可以强行逾越的,从而在处理各种信息问题的时候有所遵循。这可能是读者感受《信息科学原理》魅力的又一个原因。
多年来,不少书评家先后撰文认为《信息科学原理》是“信息科学的开创性著作”,是“信息科学的奠基性著作”,是“‘信息论’发展成为‘信息科学’的标志”,这或许是读者喜爱这一著作的总体原因。
维纳曾经说过:一部有活力的著作,它的框架和基本理论是稳定的,而它的具体内容应当能够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更新。作者注意到,《信息科学原理》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理论都很好地经受住了时间的实践检验,表现了它强大持久的学术生命活力;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有了新的成果可以使本书更加丰富和更富于时代感,而一些已经被读者普遍接受的内容则应当淡出。另外,随着认识的深化,本书的章节结构也可以进一步优化。有鉴于此,作者愿意借本书第三版的机会,在保持原著基本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一次必要的调整与更新。
第三版的修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考虑到本书主要定位于信息科学理论,同时高兴地注意到人们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正在逐步取得与本书非常一致的共识,因此完全删去了第二版第1章第2节“信息技术”;同时,由于第二版的第10章第4节“从信息科学到信息社会”在内容上与第1章有部分重叠,这次也全部删去。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深化本书的基础,第三版增加了第1章第1节“科学技术基本规律再认识”,第3节“信息科学与信息哲学”。为了进一步界定全信息的概念,增加了第2章第1节的两小节“全信息与Shannon信息”和“全信息与模糊信息和偶发信息”,第2节“相关概念”。鉴于知识理论的重要性以及近年来作者对知识论研究的进展,增加了第6章“信息认知原理:知识论”。最后,为了反映信息科学对技术—经济—社会的巨大影响,增加了第11章第4节“信息科学的连锁反应”。作者相信,经过这样的增删和调整,本书的体系将更加完善,而且能够更好地反映21世纪初信息科学的新进展和新面貌。
随着《信息科学原理》的读者越来越多和与各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广,作者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同事们热情洋溢的来信和e-mail,他们对《信息科学原理》所取得的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与赞扬,同时也表达了许多积极的期待。在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科学原理》一直是“信号与信息处理”等博士学位授权专业的学位课。在每一年课程结束的前夕,参加学习的同学们都在课程论文中对《信息科学原理》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改进建议。使作者感到特别欣慰的是,经过15年的洗礼,本书仍然是信息领域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信息科学基本理论的学术专著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对社会需求十分敏感的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决定再一次出版本书的新版本,以飨读者。所有这一切,都对《信息科学原理》第三版的修改和出版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有益的帮助,作者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物理学理论曾经指导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物质和能量资源,创造了灿烂的工业时代文明;信息科学理论应当能够启示人们认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创造更加灿烂的信息时代新文明。作者真诚地希望,《信息科学原理》第三版的问世,能够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共同努力,向着信息科学理论研究的新的深度和广度前进,做出无愧于信息时代要求的积极贡献。
本书可以作为信息领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高年级学生学习信息科学的主导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科技人员自学的参考书,以及其他领域广大读者学习信息科学的基本教材。
作 者
2002年8月于北京 信息科学原理(豆丁网)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80651022-144.swf http://www.doc88.com/viewer-674614427273.swf信息科学原理(第三版) 信息科学原理--钟义信--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pdf >> 泛读《信息科学原理》(钟义信 著)jecray的BLOG(2006-10-17 00:24:43)
前一段时间图书馆里面借来这么一本书,感觉和我们专业有关(信息嘛),而且是理论方面的,好东西要多看看。
纯理论的一本书,里面充斥着文字和数学符号,这就是高深书籍的代表特征。
由于信息科学的崛起,出现了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为中心观念的现代科学,信息科学的概念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边界,向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广泛渗透,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
Shannon信息是一种“统计型的语法信息”,是“全信息”的一种特殊情形。统计型语法信息也只是语法信息的一类特殊情况。Shannon信息只覆盖了统计的类型,不能处理非统计的类型。因此还要研究模糊信息及偶发信息。
全信息理论的测度方法
1概率语法信息的测度,包括hartley方法,shannon概率熵,shannon方法的改进,信息变差。
2 模糊语法信息的测度。
3 语法信息的统一测度。
信息获取的理论是识别论。获取信息是整个信息过程第一步。
信息获取的首要环节是信息的感知,然后进行信息的识别。信息识别所用到的方法有统计识别法,语言学方法(基于自动机),神经网络方法(比如说著名的MLP训练方法即BP算法,他的特点是所谓有导师的训练算法),机器学习(监督型学习系统,无监督学习系统,条件反射型学习系统,类比式学习系统,演绎学习系统,归纳学习系统)
信息传递原理:通信论
Shannon第一、第二和第三编码定理从理论上揭示了通信有效性,传输可靠性和信息安全性可以达到的(不可逾越)的界限,这些理论构成了整个信息传递原理的核心。
通过适当的编码,可以把高效率和高质量这样两个看似对立的重要指标和谐完美的统一起来。
信息认知原理:知识论归纳型知识生成,演绎型知识生成。
信息再生原理:决策论
信息思维原理:智能论
人工智能的定义,机器在一定的环境下针对一定的问题、为了一定的目的而成功获得、处理和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达到目的地能力。
基于语法信息的人工智能理论 一般模型 控制策略
基于语义信息的人工智能理论 谓词逻辑 归谬推理
基于语用信息的人工智能理论 启发式搜索 博弈树搜索 智能搜索
人工神经网络理论进行形象思维,两种最基本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多层感知机模型(MLP)和Hopfield反馈神经网络模型。
信息施效原理:控制论
总共的内容就是差不多这些了,理论的东西看了没那么容易理解,不过有了大概的轮廓。要用的时候再查,其实学好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不错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