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和【春秋】
一,《春秋》和《呂氏春秋》的區別《春秋》指的是孔子春秋時期,編寫的一部記載魯國歷史的史書名叫《春秋》,有“三傳(三部)”。 “《春秋》最初原文僅18000多字,現存版本則只有16000多字。在語言上極為精練,遣詞井然有序。就因文字過於簡質,後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稱之為“傳”。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公羊高《春秋公羊傳》,榖梁赤《春秋榖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春秋》是儒家五經之一,是中國文化經典著作,編錄入【十三經注疏】中。“是孔子據魯國史書《魯春秋》修訂的”,借由記載各諸侯國重大歷史事件,宣揚王道(正道、大道)思想。由此,春秋一詞又被用作指我國歷史上的一個時期。 春秋時期,指的是從西元前770年到西元前476年,基本上是東周的前半期。 《呂氏春秋》是戰國後期秦國呂不韋寫的一本書。春秋時期,戰國時期,是兩個歷史時期名詞。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思想全書。以“治道”、“天下平”的思想,而作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 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又名《呂覽》。這是兩本不同的書。 二,《春秋》與《呂氏春秋》有什麼特點1、作者及成書年代不同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是春秋時期孔子修訂的一本記傳史書。記載了從魯隱西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呂氏春秋》是戰國後期呂不韋及其門客編寫的相當於思想百科全書的文集,幾乎先秦諸子的思想都有涉及,內容五花八門,而且編排的組織體系非常的嚴密。 2、宗旨都是“治道” 《春秋》的宗旨,并不在記史實、實事,而是孔子通过對實事的记录,而自然法地、評判的闡述。是對三皇五帝以來,治道、道正而天下平的述作。 《呂氏春秋》,乃是呂不韋對“治道”、而與當時諸思想集合的產物。《呂氏春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雖主要靠借他人之光,但這是呂不韋對“治道”、天下一統所闡述的全面理論。具有詳盡性、本質性。融通各家的主流思想,形成一部,與儒道釋自然法思想一致的、中國文化經典著作。除《吕氏春秋》的单行本印行外,《吕氏春秋》最早,已收录在唐代汇编的重要典籍、《群書治要》中。其第一卷的[贵公]、[去私]章,就引人入胜,具重要的指导意义。“道”为公,乃“贵公”,~几千年中华的“道统(法统)”。(清)【四庫全書】中編錄(0848册)。 (~大浪淘沙 2019.12)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