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8日,在天坛开始了一场彩排。再现历史上天坛正月初一祭天大典的实况。 一时间,钟磬齐鸣,在三百余名“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皇帝”行至丹陛桥,走进祈年殿院内,开始祭天乐舞。龙年正月初一,将作天坛祭天大典表演。 祭天源自先民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与遵守。是中国古代一项独特的国家祭典活动,也是一项有着自然程序的礼仪活动。我国自公元前26世纪的三皇五帝时期至20世纪初,中国最后一个朝代清王朝的退出,祭天活动贯穿始终。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祭天活动由初期社会时,简单、朴素的对天行礼、膜拜,发展成为隆重的祭天程序大典。 在祭天大典中,祭天乐舞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清两朝对祭天乐舞的演练以及对乐舞生的管理相当严格,以保证大典的庄重和神圣性。明清时期在天坛设立的神乐署(明朝初年至清乾隆初年称神乐观),是皇家最高乐舞学府,迄今已伫立了近六百年。它承载着历史、建筑、艺术等诸多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是天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天坛的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署内设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对祭天乐舞生进行培养和训练。鼎盛时期署内有乐舞生三千多人。明清天坛祭天大典中所演奏的祭天音乐称“中和韶乐”(已被列入北京市市级和崇文区区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一种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的皇家祭祀音乐。皇家祭祀乐舞的演练也在神乐署进行。 明朝时的皇帝普遍崇信道教,祭天乐舞生也由道士担任。乾隆七年(1742年),皇帝下诏严禁神乐观乐官习道教,不愿从业的人削籍为民,神乐观中道士尽遭驱逐。神乐观没有了道士,旋即被更名为神乐所,相应的职官即由知观改为知所,祭祀乐舞生也改而选用年少俊秀的八旗子弟充任,由朝廷派协律郎对祭天乐舞生进行培训。乾隆十九年(1754年),神乐所又改神乐署。 《律吕正义后编》祈谷坛舞谱 清顺治九年(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永例》颁布天下,清朝服制正式确立。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帝考经据典,在历朝的基础上,制定了空前绝后、宏大完备的祭天礼仪,至清亡几无更改。兹以神乐所改神乐署后的乐舞生服饰为例,以见一斑: 童子舞服饰,衣用黑绸、齐袖,绘金云气。天坛圜丘执事乐舞生,服蓝镶边青缎袍;武舞生和执旌节乐舞生,服青缎销金花袍。文舞生和执旌节乐舞生、焚香乐舞生,服青缎补袍,所有补用素绘葵花文。祈谷坛执事乐舞生,服蓝镶边青罗袍;武舞生服红缎销金花袍;文舞生、乐生、焚香乐舞生服红缎补袍。以后,乐舞生服色改为天坛用青色,执事袍服无缘。如祭日遇雨,用雨衣雨帽,花样如前制(详载《清会典》、《钦定服饰肩舆永例》、《皇朝礼器图式》等)。祭祀文舞生冬冠,骚鼠为之,顶镂花铜座,中饰方铜,镂葵花,上衔铜三角,如火珠形;袍用绸制,其色圜丘用石青色绸,祈谷用红罗,前后方襕销金葵花;带用绿绸。武舞生冠顶上衔铜三棱,如古戟形;袍用绸制,通销金葵花;余制与文舞生同。中和韶乐乐生,冠顶镂花铜座,上植明黄翎,袍用红缎,前后方襕绣黄鹂,带均用绿云缎。 清朝退位后,祭天活动一度被废除。1914年12月,“洪宪皇帝”袁世凯率百官举行祭天大典,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祭天。 有人曾对现今祭天表演中演出者身着清装表示质疑,其实这无可厚非。虽然在《周礼》《诗经》等古代典籍中已有对祭天活动的记载,但清朝在祭服、流程上的条文规章,多过之前的历朝历代。或者可以说,清朝是我国历代王朝中祭天礼仪最复杂、最完备的时期,选择对其进行重现,可以尽可能的展现我国古代祭天活动的全貌。 天坛旧闻:神乐署中益母草 明清时期,尽管“坛庙禁例”中明确规定了天坛乃祭祀禁地,严禁喧哗,不许饮酒、嬉戏以及开设茶坊酒肆,禁止无关人员进坛游玩,并派专人稽查,但神乐观一带却一直是香客熙来攘往,游客云集,店铺商肆也应运而生。其中的药店专卖用天坛内生长的益母草制成的益母膏,是医治妇女病的良药。 乾隆初年,皇帝下令禁止商贾在坛庙重地经商,神乐观内禁止栽花,观内各座铺面迁至天坛之外,仍不能禁止神乐观游人聚集。到了嘉庆年间,神乐署内不仅药铺林立,茶社的买卖也兴盛起来,“聚集闲杂多人,或至话古弹词,亵越尤甚”。嘉庆帝一再下令清净天坛,最后只剩几家药铺存留,游人渐少。 但因神乐署严禁栽植花木,药店主人无法开地扩种药材,只就坛内原有的益母草自然生长。天坛益母草于是由原来的人工培植变为野生,后益母膏成为出口药品,行销海外。清亡后的1914年,袁世凯在天坛举行祭天大典,为了安全起见,将神乐署内的所有药店逐出天坛,在天桥、前门一带另辟新铺面,只允许每年秋季进天坛采药。失去了天时地利,天坛益母膏的销路受到影响,从此逐渐衰落。 以上文字摘自学苑出版社即将出版,天坛公园管理处编著《德音雅乐——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题目为编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