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图经)记载,古代亲耕籍田制度始于周代。耕田制意义很大,还为官廷自己养活自己,减轻庶民赋税。为了使天下人“先知稼穑之艰难”,周初就规定了亲耕籍田的制度,并把它作为社会的一项十分隆重的典礼。每年在立春之前的九日,天子应事先斋戒沐溶,表示敬诚,到了立春开耕之日,举行盛大的亲耕籍田仪式,先由天子以犁耕田三推扶个来回,公五推,卿九推,大夫二十七推。最后“庶民终于千亩”将籍田全都耕完。
亲耕籍田自周初创立以来,后代遵行不替,周宣王因“不籍千亩”,曾引起虢文公的一番议论,他说:农业是人民之大事,因为祭神所需的祭品出于农业,百姓的繁衍基于农业,人们的供给来自农业,社会和谐赖于农业,财富增殖始于农业,国家的强固成于农业。亲耕籍田的举措,是西周时期重农思想的集中体现。
周代的亲耕籍田制度,一直为我国历代王朝一些有作为的君主所仿效。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发布诏谕说:“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栥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并强调“为天下先”,逐成制度贯彻执行。
延兴二年(公元472年)和太和七年(公元483年)春,北魏孝文帝两次耕于籍田,以鼓励农民搞好春耕生产。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特地颁布“籍田诏”,恢复了被废弃长达数百年之久的籍田仪式。据《旧唐书》载,《籍田诏》施行之日,盛况空前:“此礼久废,而今始行之,观者莫不欢跃。”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宋太宗赵光义也曾行亲耕籍田之礼,以作为重农劝农的表率。清康熙皇帝曾于十一年(公元1672年)行耕籍礼,雍正即位后,于二年(1724年)二月,首行亲耕礼,以后经常举行。先农坛原来仅设于首都,雍正四年,命各州县也设先农坛置籍田,并要求地方官每年仲春举行耕籍礼,以率百姓力田务本。
明代永乐年间
为规范皇帝亲耕
京城里特地修建了先农坛
圈划出一亩三分田土供皇帝专用
清代雍正皇帝还在圆明园西南隅专设“一亩园”
以便自己无暇分身时就近亲耕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