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云南知青网学术科技频道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浪淘沙

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复制链接]

77

主题

2750

帖子

6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 22: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750

帖子

6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3 23: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悲佛网007.jpg

索达吉堪布(简介
索达吉堪布,四川甘孜炉霍人,生于1962年藏历六月初四。
1985年,舍俗出家,前往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为根本上师,后成为学院大堪布
1987年,随法王朝拜圣地五台山,自此开始摄受汉地四众弟子。
1990—1999年,前往不丹、印、尼、新、马、泰、日、美、加、法、德、荷、英等国家弘法。
2006年,开始以网络、光盘等现代化方式传法,便于广大信众系统地学习佛法,普降法雨广利有缘。
2007年—2008年,发起“启动爱心”之号召,劝勉佛教徒奉献一份爱心,不应漠视身边需要帮助的可怜人。并身先士卒,先后建立起智悲学校、小沙弥学校、敬老院、居士林等。
堪布日不缺讲,夜不乏译,现已付梓的法本就有九十多册。其中,译作系列收于“显密宝库”,著作系列收于“妙法宝库”,讲座系列收于“智悲宝库”。
索达吉堪布是非常难得的精通汉语的堪布(即藏传佛教的有资格讲法的法师),在海内外影响很大。
有一些是汉地弟子写的关于索达吉堪布的介绍可以看看:
亲历索达吉堪布三次示现神通
索达吉堪布 官方博客

堪布谆谆告诫弟子:“如果能利益众生,哪怕只有一个人,想办法让他生起一颗善心,我们千百万劫做他的仆人也可以。”
索达吉堪布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69787285

-------------
索达吉堪布 在厦门大学问答 关于如来藏等 『 2012年 2月24日晚上 』
转载自索达吉堪布的博客,原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e3l6.html
(四)问:识和智有什么差别?
:所谓识,就是各种分别或无分别的识聚;而所谓智,是指断除人我、法我后证得的通达一切万法的有境。通过修行,识转依后就成了智。
(五) 问:我是中国哲学的博士生。请问,阿赖耶识与如来藏有什么差别?
答:阿赖耶识,是具有微细分别的心识;而如来藏是众生的佛性,远离分别,不能与识混为一谈。
对于识与如来藏的关系,觉囊派一位大德曾以大海为喻:如来藏相当于大海的本体,阿赖耶识是大海的底层,而其他心识则是上面的波涛。动荡的波涛,与相对平静的海底,其实都是以大海为本体。同样,所有心识的本体,就是如来藏。
问:对于如来藏,我们怎样才能利用它的一些功能呢?
答:如来藏,也就是我们的真心。对于这个真心,首先要从理论上了解,了解以后,当你真正有所开悟时,它的部分功能就现前了。像禅宗大德所具有的超凡智慧,就是从这里来的;现在人在禅修以后,调节了身心、对治了烦恼,也是从这里来的。
所以,你想利用它的功能,就要学着修心。修心,是对心的一种训练,这和锻炼身体不一样。身体锻炼好了,人会健康,而心一旦训练到位了,种种功德便会纷至沓来。

--------------------
*智悲佛网,首页:www.zhibeifw.com智悲图书馆https://www.bsalib.com/。(已打不开了。已被攻击篡改了…)
喇荣五明佛学院索达吉堪布的弘法平台,主要传授《入菩萨行论》(乾隆大藏经》第 31 部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一卷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大圆满前行》(乾隆大藏经》第 961 部 第62册 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 一卷 北天竺三藏沙门无能胜)、《藏传净土法》、《般若摄颂乾隆大藏经》第 874 部 佛说五十颂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 宋北印度三藏沙门施护)等课程,内容遍及戒律、俱舍、中观、因明般若等。
*院课程,可以看这里:1,https://503.im 灵山一会2,https://www.mingguang.im 明光网 > 点后,再点“继续访问”。(3,智慧海 https://www.zhihuihai.net/> 4,索达吉堪布英文网 http://www.khenposodargye.or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750

帖子

6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6: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摄颂002.jpg
佛教音乐《般若摄颂(索达吉堪布)》介绍

般若摄颂(索达吉堪布)MP3 下载 >
1、般若是根本
《般若摄颂》云:“不明此理舍根本,愚昧不解寻枝叶。”至尊上师索达吉仁波切在《般若摄颂略释》中说:“很多人不懂得、不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万法(显密佛法)的根本,因而舍弃了一切诸佛之根本的般若法门。犹如树根般的般若空性舍弃了,而在他处寻求如树枝和树叶般的劣乘法,这样,也得不到究竟的、真实的佛陀的果位。

2、切勿舍本逐末
《般若摄颂略释》云:“《大智度论》中引用了一个教证:如果菩萨舍弃般若空性而修学其他的一些经典,终究不可得萨婆若,其中‘萨婆若’即是指圆满遍智。这就是所谓的‘舍本逐末’……作为一个希求解脱道的大乘佛教徒来讲,一定要希求甚深的空性法门。现在,有些人强调《太上感应篇》、有些人强调《弟子规》、有些人强调《了凡四训》,这些在刚开始时,强调一下也未尝不可,但把它当中一种最究竟、解脱的因缘,那可真是舍本逐末了!如果只是宣传、弘扬这些法,而将般若空性放置一旁,说道:空性是很甚深的,你们不要去翻看,这种说法真的是魔业,魔已入心。因为若没有空性就不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圣者的果位也绝对得不到。”

3、若舍,离解脱尚远
《般若摄颂略释》云:“又比如说一个人为了观看海水而前往到海洋,他在前进的过程当中,如果山脉、山峦这些遥远的相征逐渐逐渐不见,所有地带渐渐下倾、趋向平坦,一眼望不到边的时候,说明已经接近大海。同样的道理,趋入菩提妙道的修行人,如果听受了般若法,说明与法身智慧大海不遥远了。虽然你还没有真实得到佛陀的授记,但是即生当中我们有缘听到般若法门,对成佛的确也不远了,这就是佛陀亲口说的。不久的将来速证佛果。”
4、般若是一切功德的来源
《般若摄颂略释》云:“佛陀在《文殊般若经》当中也说了:‘大地上的所有树木,它们的依处就是大地,没有大地这些树木也不可能成长。世间的一切功德,及出世间的一切证悟也全部来源于般若波罗蜜多’……同样的道理,若一位补特伽罗已真正通达了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那佛陀所具有的功德和事业;声闻的功德和事业,以及菩萨所具有的一切事业和法,自然而然会得到的,为什么呢?依靠般若法门,其他所有的功德会自然而然会出现,比如当火燃起来的时候,火光自然会出现,同样有了无我空性的功德,其他的功德自然会出现。” “有些上师以及有些道友他因为真正见到心的本性是空性,以空性的妙力当中出现很多世俗的智慧,见空性的威力,智慧可以爆发出来,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若证悟的境界越来越高,而自己却越来越愚笨,这是不可能的。”

5、般若以外的其他对治法并不具备斩断轮回根本的能力
《般若摄颂略释》云:“《量理宝藏论》里面讲:‘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对于嗔心,通过修慈心来对治,对于贪欲,依靠修不净观来对治。由于这些与轮回的根本我执不相违的缘故,这些对治法并不具备斩断轮回根本的能力。 ……作为证悟无我的智慧,它与我执完全相违,因此现见无我足能将那个‘我’驱除。比如,尽管种子没有开端,但是如果种子被火烧毁,便可见到后际有头,同样的道理,这个轮回虽无始,可一旦现见无我,即到轮回的后际,从此之后不复再生。”

6、闻说是法,一切业障悉皆消除
《小字般若》里面讲:“若诸众生,闻说是法,获大福德,一切业障,悉皆消除,决定速证无上菩提。” 《般若摄颂略释》云:“这个教证里面己经讲到了,如果众生听受了般若法门,他会得到非常大的福德,遣除相续当中的罪障。同时很快的时间里面,证得无上正觉的果位。因此,哪怕是旁生听到《般若经》,功德也很大。平时放生的时候,要求念《般若心经》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7、悲心无(般若)则不生
麦彭仁波切也曾讲过:“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也即若在世间当中通达了空性,对般若空性的不二法门有所感悟,不可能将帮助、利益众生的事情置之一旁,也不可能放弃,一定会接受。比如世间的一些高僧大德,因为已经悟到空性,所以从其度化众生的事业可以看出。不管日日夜夜,只要对众生有利,甚至布施自己的身体、寿命......一切都不在乎,努力地去做。因此,可看出这是大菩萨的行境。”

8、佛法靠开悟者弘扬
《般若摄颂略释》云:“无垢光尊者在传记中也曾讲过,佛法通过很多人的分别寻思来进行染污,在进行染污时,若没有一个真正通达佛法(开悟者)进行弘扬,佛法便没有办法弘扬起来……为什么以前在汉地、藏地有那么多开悟者。当一位开悟者在一个群体中时,所有的人对他的言行举止不得不服从,因为我们没有这种悟道,他已经获得了这样的境界。就像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很多高僧大德对老人家不得不尊重,为什么呢?因为他有这种悟性,有了悟性以后,这比财产、地位等什么都重要,现在虽处于末法时代,但是悟性较高的出家人、居士还是极为重要。”

9、现世坦然面对,没有执着之故
《般若摄颂略释》云:“《坛经》中云:‘自性若无,众生是佛’意思是若对万法的本性已经有所了悟,虽然是众生但也可以称为佛,所以众生和佛之间对万法本质认识的差距就是迷和悟的,可以这么说,因为确实在生活当中可以看的出来,比如有两弟兄,一个人般若空性修得特别好,不管遇到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都是坦然面对;而没有学过般若的人,便会将这件事情看作真正的事情,产生实有的执著,最后苦不堪言,非常痛苦。 在座的很多道友,有些已将般若空性融入自相续,别人不用说,自己对万法的看待可一目了然:原来一切世间的本相就是这样的,完全是内心当中有所开悟,而在这方面没有闻思,即使闻思也是表面上的,面对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恐怕不是这样的。”

10、.具足定力
《般若摄颂略释》:“显宗的名词来讲,就是说远离一切戏论,或以密宗的一些词来讲,即现空双运或明空双运,若已经通达了这样的境界,那么这位菩萨或补特伽罗他居住在一个地方,不需要今天去朝山,明天去拜见上师,后天去发心......整天都是跑来跑去,最后买车票的钱也没有了。他不需要这样的勤作,若自相续有般若空性的境界,肯定不需要今天到这位上师哪里求(求法)两三天,求一个窍决,结果修了半天,修不动了,最后就悄悄的离开上师或欺骗上师。然后又跑到另一位上师哪里去,求另一个窍决,结果修了半天,没有任何感应,然后又要准备离开了。”

11、谁人不舍般若——有无量福德者
《般若摄颂略释》:“《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又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12、没有丰厚善根,不能坚持长期闻法
《般若摄颂略释》云:”能长期闻法是善根所致。大多数人好几年以来听法的意乐非常的强,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一年两年谁都会有新鲜感,但时间久了以后,如果相续当中没有丰厚的善根,那么是很难坚持下来的。”

13、什么人非般若法器
《般若摄颂略释》云:“《大般若经》也讲了:‘对非法器、外道、懈怠懒惰者、没有信心的人、把大乘法做成贸易买卖的人、求名利的人、嫉妒心强的人等等诸如此类的人面前, 不能传授‘大乘空性’。即使给他们传授也得不到真实的利益”。

14.障碍越大说明法越深
《般若摄颂》云:“是时出现此魔业,彼时扰乱众比丘,不令受持此般若,余多违缘亦屡现。” 《般若摄颂略释》:“这里讲到了,在听闻、传授此甚深的甘露妙法——般若波罗蜜多时,会出现还有许许多多在这部论中没有提及的魔业和违缘,是哪些魔业呢?如在听受、缮写、讽诵、供养、传讲般若波罗蜜多时,魔王波旬特别憎恨这些人,他心里不舒服,他以种种方式扰乱比丘等修行者的心,其他的一些讲义里面也讲到,如果他能扰乱佛陀教法中修行很好的比丘,其他的沙弥、居士就更不用说了。”

15、欲报佛恩,应学般若
《般若摄颂略释》云:“在《佛说佛母出生三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如今我是你的导师,你是我的弟子,你对我恭敬承侍,而当我涅槃之后,你应该对般若空性恭敬供养,若能如此做到,与供养我无有任何差别,这也就是在报答佛陀的恩德‘。所以,为了报答佛陀的恩德,有缘的弟子应以恭敬心保护般若法门,如理修持般若空性,因为佛陀早已趋入涅槃,很多对我们有恩德的大恩上师在显现上也相继的离开世间,若想报答他们的恩德的确有很多的困难。但以恭敬心保护般若法门,如理修持般若空性,尽可能的利益众生,则可报答。”

16、没有般若空性,希求大圆满,能否成功
《般若摄颂略释》云:“有些人心想:般若空性并不是很重要的,闻思也不重要,我要去求《大圆满》,其实修学《大圆满》一旦离开了般若空性,它的殊胜加持也得不到。如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四心滴》、《大圆满三大休息》,这些里面归根结底就是抉择了一个本来清净的空性法。

17、精华在闻思班中
至尊上师仁波切在讨论给闻思班所发之奖时说:“精华都在闻思班中”。闻思班分A和B,闻思般若之人是精华之精华。
------------------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烦恼越来越多,工作、生活、学习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心灵与身体的健康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关注点。 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观自在佛教综合网络平台承载着芸芸众生的希望和弘扬佛教文化的使命,应运而生,给人们一个疏导压力,解除烦恼,净化心灵的家园,让那颗烦燥、痛苦、疲惫的心,得到解脱与自在……
观自在佛教网站综合了显、密、禅、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和最新资讯,通过佛教音乐、佛教视频、佛教图片、佛教文库等方式,从多角度以宽阔的视野,新视角的价值观为您提供相应的传统文化资讯,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健康和谐发展。观自在网在此感谢一直厚爱和支持本站的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750

帖子

6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9:3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遗教经06.pdf (444.74 KB, 下载次数: 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750

帖子

6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20: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亦名佛遺教經)一卷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嫚,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喻如一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其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于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慚恥之服,于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恥勿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則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勿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製,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以舍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也?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應端心以質直為本。
“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複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湣。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若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舍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為智慧。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複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舍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于諸功德常當一心,舍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以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閑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無得懷疑不求決也。”
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
   時,阿[少/兔]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於此眾中,若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阿[少/兔]樓馱雖說是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
   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複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已後,我諸弟子輾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實危脆無牢強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舍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生老病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複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750

帖子

6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00: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网大圆满前行的内容是什么

【《大圆满前行》简介】
【《大圆满前行》是一部什么样的法】:
我们常说的《大圆满前行》全称是《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是作者华智仁波切依据他的上师如来芽尊者口传教言而记录下来并汇集成文的一部论典。
索达吉堪布仁波切说:“这个法在藏传佛教中极为殊胜,它汇集了各大传承上师的教言,犹如装满宝藏的仓库般,只要一开启,每个人均能各取所需,得到与自己相应的调伏烦恼之法”。这部法是能够让心趋入成熟的实修引导文,可以让我们从凡夫的状态逐步转变为一个合格的修行人的状态。(当然入行论和藏传净土法也都可以让我们心趋向成熟,但是它们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上师翻译的译作非常多,但是法王如意宝作序的仅有两部,《大圆满前行》就是之一。《大圆满前行》既是前行也是正行,因为也包含了密法部分的修持,如前行中的不共内加行的“上师瑜伽”修法也是大圆满正行的主要修持内容,在正行中也主要是依靠上师瑜伽来证悟万法实相的。也是佛法的精要和万法的精华,因此非常殊胜。学习这部法在树立正见、清净罪障、积累资粮、调伏烦恼、获得上师三宝加持等方面都能得到实际的指引,因此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证悟者都在学习这部论典。
【《大圆满前行》的主要内容】:
主要有十二个内容,若加上“闻法方式“是十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暇满难得——就是要使用人身做最有意义事情,放弃对今生的贪执,来行持佛法。暇满包括八无暇和十圆满,只有修习佛法的人身才能称为“暇满人身”,其余的只能称为“普通人身”。暇满人身为什么难得呢?只有通过修持十善业、受持五戒还需要发愿作为连接,这三者具足才能获得暇满人身。清楚了获得暇满人身需要积聚的这样的因缘、需要造作如是因,才能获得暇满人身这样的果,我们才能去珍惜并善加利用。这里的关键是得到这样的人身后用在哪个方面?普通人都是追求饮食、住处、快乐、高位等等,但是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不放弃世间法,我们必然要花很多时间去追求这些东西,没有时间去行持佛法。通过修持暇满难得,我们就能了解并珍惜暇满人身的意义,并把这样的人身用在最有意义的佛法修行上面。
第二寿命无常——死亡时最有意义有的事情就是佛法,所以应该放弃对今生的贪执,迅速修习佛法。
它的核心与暇满难得是一样的,就是放弃对今生的贪执。华智仁波切在这里不单单讲到了寿命无常,还讲到了包括外在器世界的无常、四季的无常、世间君主无常、天人的无常等,就是告诉我们无论是有情世界还是器世界都没有恒常的,那么我们的寿命和人身就肯定是无常的。与前面的联系是,我们暇满人身这么有意义,如果能够一直保持下去不死亡,那我们就可以先享受,然后再修持佛法,但是并不是这样的。因此必须思维生际必死、死期不定,死时何事对我们最有益。因死亡时唯一就是业力牵引,而对我们有用的就是善业,而其他如亲人、财富全部都要舍弃。这样就会让我们生起一种紧迫感,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迅速并精进地修习佛法。
第三轮回过患——无论转生何处都是痛苦轮回的本性,故因放弃对后世的贪执寻求出离。不论是转生到三善趣(天、阿修罗、人)还是三恶趣(地狱、饿鬼、旁生)都是痛苦的本性,那么究竟怎样是痛苦的本性呢?这一品中就给了我们详细的介绍,如地狱的种类是是什么?因是什么?痛苦是什么?还有饿鬼和旁生也是这样详细地介绍。善趣也是一样,表面看起来不错,但是善趣也是非常痛苦,只是有些痛苦我们不了知而已。所以不管是善趣还是恶趣都是痛苦的本性,这样就打破我们对后世的贪执,引发我们从整个轮回中出离的心。
第四业果不虚——轮回苦乐来源于有漏的善恶业,故应断除恶业,并以出离心修持善业,放弃对后世的贪执。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思维业果不虚的道理,前面讲了三善趣和三恶趣的痛苦,三恶趣的因就是有漏的恶业(杀生、偷盗、邪淫等十不善业),善趣中所谓的快乐是来自于善业,当然这里的“快乐”是一种假象。轮回中的快乐是一种“坏苦”或者“变苦”的自性。有漏的善业虽然能够让我们转生到善趣,但是仍然是痛苦的自性。那么应该怎么办,就是让我们这颗有漏的心转移,方法就是以出离心来摄持善业,这时善业就会变成随解脱分的资粮。这时我们就想,恶业我们是不能造的,善业只是追求后世快乐还是痛苦的自性,只有以出离心摄持,放弃后世执着,这才是随解脱分的善根,达到既不要耽著今生也不要耽著后世的这样一种状态。
正如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若内心中产生了出离心,对轮回产生厌离心,这就是所谓的“四加行”的修持。
第五解脱利益——对解脱生起希求心。解脱的本体无论是声闻、缘觉的阿罗汉还是菩萨乘直至佛果都是清凉、寂静的,这样我们就产生了一种追求的心。只有了解了果,才会希求因,并了解成佛的道路和因缘,就会很关注从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种种修持,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六依止上师——获得解脱的最殊胜的助缘。获得解脱的因我们已经有了,就是每个人内心中的佛性,无需再到哪里去寻找。但是有了内因还需要助缘,怎样才能让内心中的佛性苏醒,怎么样才能让心解脱呢?助缘有很多,但是最殊胜的就是依止上师。如果没有具有功德和法相的上师作为助缘,我们自己是难以从轮回中解脱的。这里首先讲了上师的法相,就是寻找一个上师一定要观察。依止的上师具有什么样的条件;还要观察自己,就是作为弟子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就是必须成为法器,才能接受正法。还要知道怎么样善巧依止上师,让上师加持融入自心,就是依教奉行。如果这个上师是具相上师的话,他的教言是等同于佛言,这样我们能迅速获得解脱。这时就开始真正走上解脱道。
第七皈依——进入不共加行。踏入解脱道的第一步。皈依上师三宝后就踏入解脱道。我们知道内外道以皈依别,皈依后就进入内道,我们皈依的佛陀是导师、佛法是依止的道、僧众是助伴。而皈依的本体就是信心,如果有“宁舍生命,不舍三宝”的信心,我们就能按照三宝的教诲稳步向前和得到三宝的庇护与加持,甚至现前自性三宝。皈依就需要学习皈依的戒律、皈依的学处,应该了解皈依的内容。修持皈依必须念修十万遍“皈依偈”,念修相当于发誓,让我们对上师三宝信心达到不退转的状态,从而生生世世踏入解脱道修行。
第八发菩提心——与大乘道真实相应。是不是大乘道关键看发没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才可以真实和大乘道相应。发菩提心首先需要修持四无量心,首先修舍无量心,然后修慈心、悲心、喜心。这属于“愿菩提心”。修完后修“行菩提心”,就是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就是六度四摄的全部内容。
第九念修金刚萨埵——清净修道的违品。我们做事情之前一定要了解有什么违品和顺缘。要想成佛也是一样,不清净违品是不行的。如一面镜子,镜子本身是光明的,但是被灰尘垢染了,是没有办法显露的。我们本性——佛性被罪障所垢染,而无法显现,因此必须净除自己的罪障才能现前本性。而在所有净除罪障的方法中,念修金刚萨埵是最殊胜和圆满的,因为金刚萨埵佛曾于因地发愿:“凡闻我名号、凡观想我、凡念诵我心咒的众生,无始以来之罪业悉得清净,若不能者,我不取正觉。”如果罪业清净了,我们内心就会生起功德,所有罪业清净就会现前如来藏光明,当然清净一分,就会现前一分功德。而且,我们在学习佛法以前也造了数不清的罪业,这些罪业会让我们堕入恶趣,现在我们在念修时想的最多的是清净堕入恶趣的罪业,除了这个我们还要清净修道的违品,也是清净修道违品的大扫除。所以,也要发愿清净修道的违品,这样我们修道的违品就会越来越少,修道也会越来越容易。当然有些外验相也是很好的,但是真正的验相就是你的烦恼越来越轻,还有违犯的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过失都可以清净,因此我们每天都应该修金刚萨埵法。在不共加行中就是要念诵十万遍“百字明”来清净罪业。
第十积累资粮——成就修道的顺缘。前面讲了清除违缘,这里讲到顺缘。成就解脱道,进入大乘道。甚至想成就世间事情也需要资粮,世出世间都需要资粮。那么方法就是通过供修曼扎和修古萨里,但是这里传统方式是通过供曼扎的方式。供曼扎的好处是可以迅猛而且不需要苦行而积累资粮,依靠我们的发心力、观想力和上师的加持力,短时间圆满资粮。显宗的菩萨需要几个劫积累的资粮,但是在密宗几次就可以圆满。修的时候一定要了解真实含义,如三十七堆、七堆、三身曼扎等。古萨里就是施身法,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是最执着的,通过观想把自己的身体施舍给六道众生来积累巨大的资粮。
十一上师瑜伽——修道成就的直接因。与上师相应就是与法界相应,就是获得上师的加持。上师就是法界的显现,是我们内在如来藏在外面的一种显现。我们都有如来藏,但是怎么苏醒?用上师瑜伽的方式苏醒。通过上师加持融入其中,我们内在的如来藏就会显现。上师瑜伽修法很多,如法王的上师瑜伽,莲师的上师瑜伽等,通过修持可以清净我们很多的罪业,清净我们的违缘,圆满资粮,上师瑜伽暂时可以成就利益,最究竟就是获得成就和悉地。
十二往生法——死时无勤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往生法就是颇瓦法。修好颇瓦后,如果每天能够修持就可以在急难时,把注意力放在头顶,这样一下子就可以往生。是往生的殊胜的方便。
【修习《大圆满前行》平时的功课】:
应该说,相对于《入行论》和《藏传净土法》,《前行》是一部更加注重实修的法门,因此在学习论典的同时,日常还有实修的功课。在学习完“闻法方式”进入共同外前行时,就开始进入实修的状态了。日常主要的功课有每天结合上师瑜伽完成顶礼二百——三百个,每日上座观修一座,每座不少于三十分钟(共九十二个修法)。进入不共内加行学习后,需要依次完成十万皈依偈念诵、十万发心偈念诵、十万百字明念诵和十万供曼扎。这些实修任务对于在家人来说相对比较繁重,但是也是因人而异的,心力强、精进的师兄可以很好地完成每日功课。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对佛法的见解加深,和小组内师兄们的互相帮助和提携,我们的心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强,看起来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不知不觉就完成了。而且关键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佛法的学习与世间的学习也是有相同点的,不经历一番彻骨寒,没有一点点的付出,怎么会得到圆满的佛果,并依此而利益众生呢?因此,对于希求无上密法的师兄,修习前行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圆满前行的学习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修任务,是没有资格进入密法阶段的学习的。
【修习《大圆满前行》的功德】:
前行的功德有非常的多的教言,这里面仅摘取上师仁波切的一段话:“对我们宁提派而言,要想获得证悟,根本不必费心钻研经教,或者依靠其他苦行,只要将传承上师的加持与自己的祈祷相结合,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开悟。大多数修行人一边念《龙钦宁提前行仪轨》一边修加行,通过这种方式即能得以开悟。而按照法王如意宝的传统,则是一边念《开显解脱道》一边修加行,这样便可认识心的本性”。
——以上根据上师讲记和生西法师开示等整理完成。

-------------------------
有情提示:欲【修习《大圆满前行》】请先学习慈诚罗珠堪布上师的开示。通读《慧灯之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750

帖子

6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00: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普贤上师言教-皈依之基础
   不共内加行
    以外皈依顶戴三宝尊,以内皈依成就三根本,
    以密皈依现前三身者,无等上师足下我顶礼。
    不共内加行分五:诸圣道之基石--皈依,趣入最胜大乘--发殊胜菩提心,清净违缘罪障--念修金刚萨埵,积累顺缘资粮之供曼茶罗与顿然断除四魔之古沙里--积累资粮,自相续生起证悟智慧之究竟方便--上师瑜伽。

    一、皈 依
    诸圣道之基石--皈依之引导分五:皈依之基础,皈依之分类,皈依之方法,皈依之学处,皈依之功德。
    皈依之基础
    总的来说,能开启一切正法之门的就是皈依,开启皈依之门的是信心。皈依之初于自相续中生起稳固的信心非常重要。
    信心又分为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三种。
    清净信:进入有许多佛像、经书、佛塔的殿堂或见到上师、善知识、高僧大德的尊颜,或者听到彼等功德及事迹,以此类因缘,能够立即想到他们的悲心广大等,这种由清净心引发而生起的信心称为清净信。

    欲乐信:听到恶趣轮回的痛苦后生起想摆脱之心;若听闻善趣与解脱的安乐则生起想获得之心;闻到善法的功德后生起要修持之心;现见罪业的过患后生起想断除之心,这些都是欲乐信。

    胜解信:了知三宝的不共功德与加持之后,从内心深处生起信解,知道三宝是一切时分无欺的皈依处,想到无论是苦是乐,是病是痛,是生还是死,任何事情无欺的皈依处--三宝都会知晓,除三宝之外,没有其它的依赖和指望,这种坚定不移的信心称为胜解信。如邬金莲师说:“具有坚信得加持,若离疑心成所愿。”因此,信心能生一切善法功德犹如种子,若无信心就如同种子被火烧尽一样。如经云:“无信心之人,不生诸善法,如种被火焚,青芽岂能生?”此外,信心居于七圣财88之首位,如云:“信心如宝轮,昼夜修善道。”所以说,信心是一切财宝中最殊胜的。同样,信心也是无尽功德的源泉,犹如宝藏;能趋入解脱胜道,犹如双足;将一切善法揽入自相续,犹如双手。如颂云:“信财宝藏双足胜,犹如双手摄善根。”虽然三宝具有不可思议的悲心与加持,但要想使之融入自相续,唯一依赖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因此,如果自己具有上品的信心与恭敬心,那么所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上等的;若具有中品的信心与恭敬心,则所得的悲悯与加持也是中等的;假如只具有下品的信心与恭敬心,就只能获得少许的加持与悲悯;如果根本没有信心和恭敬心,那么不可能得到上师三宝的悲悯与加持。若自己无有信心,则遇到真佛摄受也无济于事,就象前面提到的善星比丘和世尊的弟弟提婆达多等一样。如果具有真诚的信心与恭敬心,现在无论谁人祈祷,佛陀都会降临于他(她)的面前赐予加持,诸佛对众生的悲心无有亲疏。如颂云:“何人诚作意,能仁现彼前,赐灌顶加持。”邬金莲师说:“具有信心善男女,莲生不去何处住,吾寿无有殁尽时,信士前我各现一。”只要自己具有胜解信,则任何人都会得到佛的悲悯(和加持)。(藏族有这样一种说法:)“若有信心,老妇依犬牙也能成佛”。

    从前有一位老妇人与儿子(相依为命)。儿子经常去印度经商。老母亲对他说:“印度金刚座是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佛)出世的圣地,你一定要从印度给我带回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殊胜(加持品)。”这样嘱咐他多次,但儿子都忘记了,(一直)没有带回加持品。一次,儿子又准备去印度时,母亲说:“如果这次还不给我带回来一个作为顶礼对境的加持品,我就在你面前自杀而死。”儿子去印度经商到返回的期间又忘记了(母亲嘱咐的那件事),临近家门之时(突然)想起了母亲的话。他想:现在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给老母亲带回任何顶礼所依的加持品,如果这样空手而归,老母一定会自尽身亡的。想到这里他左右环顾,发现路边有个狗头,于是拔出狗牙,用绸缎裹好带回来交给母亲说:“这是佛的牙齿,希望你将它作为祈祷的对境。”老母亲认为这颗狗牙是真正的佛牙,生起了强烈信心,经常顶礼供养,后来狗牙降下了许多舍利。最后老妇人去世时,出现了彩虹光环等许多瑞相。这并非是狗牙具有加持力,而是老妇人以强烈的信心力认为它是真正的佛牙,这样佛的加持力融入狗牙中,所以狗牙也就与佛牙无有差别了。

    此外,在工布地方有一个叫觉沃奔的愚人。一次他去参拜觉沃佛像(存放于拉萨大昭寺的释迦佛身像)。当时觉沃佛像前,无有香灯师等其他任何人。他来到(觉沃佛像)近前,看到那些供桌上的食品和酥油灯,心想:觉沃像是将这些糌粑团蘸上灯器里的酥油汁以后才食用的,为了使酥油汁液不凝固才烧燃此火的,那么觉沃他怎么享用我也应该同样食用。于是,他将糌粑食子蘸上酥油汁后吃了起来。吃完后,看着觉沃的尊颜说:“神馐89被狗叼走了您也是笑眯眯的,酥油灯被风吹动您还是笑眯眯的,您真是一位好上师。我的这双鞋托您保管,我转绕您一圈就回来。”说完便将鞋子脱下来放在觉沃佛像前面,他自己去转绕了。香灯师来后,(看到了佛像前的鞋)准备扔出去。这时,觉沃佛像说:“这是工布奔委托我保管的,不要扔掉。”他来取鞋时又说:“您真是一位好上师,明年请到我的家乡来吧,我宰一头老猪炖上猪肉,煮熟陈旧的青稞酿成青稞酒等着您。”觉沃佛像说:“可以。”

    他回到自己家中对妻子说:“我已经邀请了觉沃仁波切来作客,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来,所以你要经常看着他是否来了。”第二年的一天,他的妻子去提水,在水中清楚地显现出觉沃的影像。妻子立刻跑回家告诉丈夫:“那边水里有一个人,是不是你请的客人呀?”他马上跑去看,果然看到水里现出觉沃仁波切。他认为觉沃落到水里了,于是跳进河里去捞觉沃的身体,真地抓住提上来了,便想带回家中。途中到了一块大石头前时,觉沃说:“我不去俗人家里”。之后不肯再继续前行而融入了那块岩石中。后来石头上自然出现了觉沃佛像,所以被称为“觉沃石”,显现觉沃身像的河则被称为“觉沃河”。据说至今它们仍与拉萨觉沃具有相同的加持力,而且信众们也经常对它们进行顶礼供养。

    也就是说,他以自己所具有的坚定信心,得到了佛的悲悯。否则,他饮了灯油、吃了神馐,又将鞋子放在觉沃佛像前面,怎么会没有罪过呢?但是依靠信心力,他反而得到了那样的功德。不仅如此,而且现量证悟实相胜义谛也唯一依赖于信心。如佛在经中说:“舍利子,胜义谛唯以信心才能证悟。”依靠所生起的不共信心,上师三宝的加持融入自相续后,自相续中便会生起真实的证悟,并且见到实相真实义时,对上师三宝会真正诚信不疑,生起不共的不退转信心。所以说证悟实相与胜解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从前,塔波仁波切临行时问米拉日巴尊者(藏文原义中为“阿底峡尊者”但因为历史年代不符故改为“米拉日巴尊者”):“尊者,我何时才可以摄受眷属呢?”尊者回答:“一旦你与现在不同,于相续中生起现见心性的证悟,并且对老父我也生起了如见到真佛那样的坚定信心,这时你可以摄受眷属。”因此,上师三宝的大悲心与加持融入自相续唯一依靠恭敬和信心。从前,阿底峡尊者的一个弟子直呼尊者的名子:“觉沃给我加持加持。”尊者说:“坏弟子,恭敬一点吧!”只有以坚定不移的不共信心与恭敬心才可能开启皈依之门,因此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
接下点击进入看: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皈依之基础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皈依之分类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皈依之方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皈依之学处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皈依之功德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修舍无量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修慈无量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修悲无量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修喜无量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发心之分类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积累资粮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所修曼茶罗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供三十七堆曼茶罗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三身曼茶罗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供品洁净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积资之理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古萨里分三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施身修法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断法的含义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修自他平等菩提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修自他相换菩提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修持自轻他重菩提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布施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持戒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安忍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精进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静虑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智慧度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忏悔之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750

帖子

6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01: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圆满前行6.jpg
简介:

《大圆满前行》是数百年来了解佛法的经典之作,由两百多年前藏地高僧华智仁波切所著,作者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它汇集了佛陀毕生传法的理论要点和修行次第,其窍诀式的教言,完全基于经验,简单而直接,非常适合一个人由浅入深地修学佛法。对佛教徒而言,它几乎包含了所有最根本的修行秘诀;对非佛教徒来说,本书也可灭除你的烦恼、痛苦和压力。

作者简介

华智仁波切(1808——1889)

藏传佛教近代一位闻名遐迩、颇具盛誉的传承上师,也是寂天菩萨、大成就者夏瓦热、圣者观世音三者之化身。出生五天后,就可念诵观音心咒,咒字在他的脖子上清晰显现。

依止根本上师时,在其座下听受前行修持引导二十五遍,并将此开示汇集成书,即《大圆满前行》。

他完全摒弃了宗派偏见,对佛教一切经论及诸派大德的著作广泛学习,不分宗派、毫无偏袒地教导各派弟子,是利美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一生中传讲的显密佛法不胜枚举,主要有《入菩萨行论》《大幻化网》《功德藏》。

索达吉堪布:

藏传佛教大德。对传统的佛教法义学修甚深,三十多年来,身体力行引导大众实践佛法的学修传统。为让更多人了悟佛法精髓,试图用现代方式向人们传递生命真相。

同时,他还利用空余时间互译汉藏经典,从事慈善事业,与海内外学者交流环保、和平、道德、跨宗教等问题,希望提升一切生命的福祉。

他认为,时代在变迁,但佛教的宗旨没有变,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解决现代问题的真正答案,这是应该去提醒大家的。

目录:
一、闻法方式
1、发心
2、行为
二、所讲之法
1、共同外前行
1)暇满难得
2)寿命无常
3)轮回过患
4)因果不虚
5)解脱利益
6)依止上师
2、不共内加行
1)皈依
2)发殊胜菩提心
3)念修金刚萨埵
4)积累资粮
5)上师瑜伽
3、往生法
结文

------------------
1、大圆满前行——佛法中的精髓,无价之摩尼宝,轮回涅槃的究竟之法。
2、大圆满前行——修持之基础,登上金顶的阶梯。
虽然这是一套严整的藏传佛教修行,但为了在五浊恶世时代,给日益衰微的世道人心提供另一股清泉活水,嘎玛仁波切特以白话叙述编辑是书。作为入门者探讨“大圆满前行”的踏板与桥梁。
人类缺乏的,不是物质文明;世人急需的,是精神良药纯净的佛法,可以唤起人性本具的光明;珍贵的佛法,可以带来真正美丽的新世界。
人的心生病了,唯有心药可以医;佛法乃心法,是本然天成的,可以医心,可以净业,可以柔和世道人心,乃至可以生死。
在至真、至善、至美的佛法中,有无尽的稀世宝藏,晶莹清净明亮的心宝,将启开你的慧眼,让你看到生命的真谛。

大圆满前行——是佛法中的精髓,犹如无价之摩尼宝,是轮回涅槃的究竟之法,而大圆满前行则为其登堂入室之阶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750

帖子

6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6: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圆满前行精装纪念版601.jpg
大圆满前行精装纪念版602.jpg
大圆满前行(精装纪念版)
作者: 华智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07
版次: 1
ISBN: 9787503481529
定价: 58.00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纸张: 胶版纸
页数: 392页
字数: 380千字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描述: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精装纪念版 本书特色
《大圆满前行》是数百年来了解佛法的经典之作,由两百多年前藏地高僧华智仁波切所著,作者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它汇集了佛陀毕生传法的理论要点和修行次第,其窍诀式的教言,完全基于经验,简单而直接,非常适合一个人由浅入深地修学佛法。对佛教徒而言,它几乎包含了所有*根本的修行秘诀;对非佛教徒来说,本书也可灭除你的烦恼、痛苦和压力。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精装纪念版
内容简介
1. 回馈广大读者厚爱,特推出《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精装纪念版,封面、内文全面升级,收藏、馈赠亲友的不二之选。
2. 懂得并修行《大圆满前行》的人,就是在修行一切佛法的精华。
3. 《大圆满前行》是两百多年前藏地高僧所著,作者被公认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它汇集了佛陀毕生传法的理论要点和修行次第,非常适合一个人由浅入深地修学佛法。
4.本书改变人心的力量非常大,在东南亚、欧美等许多国家,无数人通过学习它、修持它,身心发生了极大改变。对佛教徒而言,它几乎包含了所有*根本的修行秘诀;对非佛教徒来说,本书也可灭除你的烦恼、痛苦和压力。
5.索达吉堪布一生中翻译过很多佛典,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曾亲自写序的,只有两本,《大圆满前行》就是其中之一。
6. 法王晋美彭措要求弟子每年至少看一遍或讲一遍《大圆满前行》;
顶果钦哲法王不论去哪里,总会随身携带《大圆满前行》,每天读上几页,一生从不间断;
堪布阿琼是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他曾依照上师的要求,把《大圆满前行》完整地背诵下来;……
大成就者们对本书都如此珍惜,其殊胜与重要可见一斑。
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精装纪念版
目录
一、闻法方式
 1、发心
 2、行为
二、所讲之法
 1、共同外前行
  1)暇满难得
  2)寿命无常
  3)轮回过患
  4)因果不虚
  5)解脱利益
  6)依止上师
 2、不共内加行
  1)皈依   
  2)发殊胜心    
  3)念修金刚萨埵   
  4)积累资粮
  5)上师瑜伽   
 3、往生法
 结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主题

2750

帖子

623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231
 楼主| 发表于 2023-1-25 16:4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圆满前行精装纪念版011.jpg
大圆满前行精装纪念版06.jpg
大圆满前行精装纪念版010.jpg
大圆满前行精装纪念版07.jpg
大圆满前行精装纪念版0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云南知青网学术科技频道   

GMT+8, 2023-3-29 21:23 , Processed in 0.16653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