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究竟是不是曹雪芹?对此总有人表示质疑,但通过古抄本中脂砚斋批语可以得到印证,这些批语都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红楼梦》作者不是别人,就是曹雪芹。脂批关于《红楼梦》作者的记载,是论证《红楼梦》作者最重要的依据。
早期古抄本比程甲本、程乙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并没有感觉到不对,但在后续发现的一些古抄本中,对林黛玉的眼睛描述却不尽相同,遗憾的是这些古抄本大多残缺,以至于尽管人们对程甲本、程乙本(其实是据甲辰本)的描写不很满意,也无可奈何。
为什么这些传世的古抄本这么重要?张庆善通过秦可卿和林黛玉的例子,表明了这些古抄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古抄本的存在,使得我们离曹雪芹更近了。”一直以来,学术界也认为,早期古抄本即脂砚斋评本的文字,比程甲本和程乙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
那么,脂本和程本的差异究竟有多大呢?张庆善回答说,几乎页页都有差异,数字难以统计,这恐怕是一般读者很难想象的。而且,这些差异,不仅是具体字句、段落的不同,有的甚至是情节的不同,譬如“红楼二尤”的故事就很不相同。
《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差异,是《红楼梦》中极为重要的争议。而张庆善表示,古抄本中其实对诸如此类的争议,保留了许多珍贵线索。“《红楼梦》前80回是曹雪芹写的,后40回不是曹雪芹写的,后40回的一些描写显然不符合曹雪芹原意,譬如贾宝玉的结局、史湘云到底与谁结了婚、花袭人的结局、林黛玉是怎么死的等问题,现存的古抄本也为我们保留了许多珍贵线索。”
张庆善以古抄本为例,如第十九回批语:
补明宝玉自幼何等娇贵。以此一句,留与下部后数十回《寒夜噎酸跻,雪夜围破毡》等处对看,可为后生过分之戒。
第42回脂批(靖本):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得不伤心!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千里。哀哉哀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
庚辰本第三十一回回末批:
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于此回中,所谓百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
惜《卫若兰射圃》文字迷失无稿。
叹不能得见宝玉《悬崖撒手》文字为恨。
这几条批语都来自畸笏叟,有专家认为,他极有可能就是曹雪芹的父亲。张庆善表示,“从上面的批语,我们知道曹雪芹不仅写完了《红楼梦》,而且80回以后也在亲友中传阅,不幸是被借阅者弄丢了。”
据此得出,除了迷失的五六稿外,其他的稿子就在批语人畸笏叟的手里,但因迷失了那么多稿子,留在畸笏叟手中的稿子成了残稿,无法誊清。更遗憾的是,很可能80回以后的稿子,随着畸笏叟的离世,而彻底迷失了。因此,《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三十回或四十回,未能传世。
(摘编《红楼梦》到底有多少古抄本?全文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