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净宗根本经典的选取 念佛法门大畅诸佛如来度生出世之本怀,乃释尊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故其根本经典的选取,关涉佛法隆替至深且巨。祖师大德于此亦谨慎著力,最终完成中国净宗根本经典选取之一大事因缘。 第一节 根本经典选取的过程 净宗根本经典的选取,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一千余年的料简,降至晚近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足证历代祖师大德的谨慎重法的态度。 东汉末年,自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二大师开创译经事业始,净土经典次第迻译。隋唐以前,《 无量寿经 》、《 阿弥陀经 》、《 观无量寿佛经 》等广为流布,读诵讲说者,亦日渐增多。净土三经常合刻流传之,认为此三部经典,如鼎三足相辅相成,读诵《 阿弥陀经 》可入信门,读诵《 无量寿经 》可入愿门,读诵《 观经 》可成就三昧门。三经整合而修,净土资粮可完备。 晚清魏承贯居士,益以《 华严·普贤行愿品 》,合刊为《 净土四经 》,付梓流通。其叙言述云:“《 普贤菩萨行愿品 》,乃《 华严 》一经之归宿,非净土一门之经也。普贤告善财五十三参,遍游佛国,得无量法门,皆证道之实,而末后独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者,盖以经中十大愿末,皆结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则是并法界微尘数佛、微尘数众生而念之也。人以为念尽法界微尘之生佛,卒归于弥陀,而不知自性弥陀之一心,本周乎法界。云栖所谓倾华藏海水,入西方一莲华中,曾不满莲之一蕊也。尽法界为一念,故为念中之王。修净土而不读《 行愿品 》,则其教偏而不圆,故以殿四经之末,为净土之归宿。”表明欲入毗卢性海,先归净土玄门。净土一门,一代时教之总持,法界众生之归地。魏承贯居士有见于此,亦属慧眼独具,难能可贵。 印祖对魏承贯居士《 净土四经 》的列示,亦加以允肯。印祖曾云:“此一卷经(《 普贤行愿品 》——注),为《 华严 》一经之归宿。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原自肇起《 华严 》。”又云:“净土法门得《 华严 》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故将《 行愿品 》列为净宗根本经典,抉择允当。 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纳入净土根本经典,乃印祖之首倡。印祖一生弘扬净宗,对这段经文尤加推敬。或殷勤开示奥义,或书写经文,或赞颂势至圣德。自行化他,敬受奉行,开示问法居士云:“《 大势至菩萨章 》,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印祖在《 净土五经重刊序 》赞云:“而《 椤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这样,印祖于1934年最后确定净宗五经为根本经典的格局,以圆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 《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世亲菩萨造,简称《 往生论 》,乃古印度诸多论书中专说净土教的唯一经典。译成流布我国以来,一直受到历代祖师大德的推重,与净宗五经并列而成净宗之要典。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经印祖楷定后,得到中外净业学人的认同。时当末法,有欲当生了生死出轮回者,悉应熟读详研五经一论,自行化他,庶不负历代祖师精选择取之婆心。 第二节 五经一论的基本内容与宗趣 五经一论大致围绕净土缘起、事理因果而展开,因释尊说法的时间与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故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兹分别介绍如次。
一、《 佛说无量寿经 》 《 无量寿经 》现存五种原译本,虽有详略开合的差异,然内容大体相同。
1.本经的缘起 本经乃释尊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中宣说。尔时参与法会的有一万二千大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与会的大比丘悉是教团的中坚人物。又有普贤、文殊、弥勒、贤护等无量无边菩萨,皆来集会。释迦佛见到弟子们根机成熟,能够荷担出世大法,便放光现瑞,悦豫清净。尊者阿难见到佛现出从未曾见的希有瑞相,便从座起,长跪合掌,恭敬禀问:“何故威神光光乃尔?愿为宣说。”世尊对阿难的启问,非常赞叹:“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兴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启问功德之所以如此之大,正是将净宗念佛大法问出来了,未来的含灵众生,皆因念佛法门而得度越生死苦海。本经的序分,通过世尊与当机者阿难的一段对白,构成本经的缘起。
2.本经内容 本经内容详赡,义理深邃,境界宏阔,自古以来,咸称净宗第一经。兹将本经主要内容略标为四: (1)因地发愿,圆成净土 释尊追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的经过。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五十三尊古佛应化之后,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教化众生。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高才勇哲,行愿超卓。取愿作佛,并令一切众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所摄净土超胜无数诸佛国。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萨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状。思维五劫,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后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圆满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自致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发心出家,启结大愿积功累德的,故与吾辈娑婆众生深有法缘。 (2)西方胜境,最胜道场 本经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诸如宝地平直、河流妙声、楼观讲堂、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华光出佛,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奇丽不可思议之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现,意在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个殊胜的道场,在此净土进德修业,圆断烦惑,圆证菩提。故而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举手抬足,闻声嗅香,视色触影,无一不在修证破无明显般若的无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西方净土诸往生者,诸根寂静,慧照明了,不闻恶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证果。西方极乐世界诚为法界最胜安隐处,阿弥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恩德,无量无边。 (3)三辈因行果报,总示净业纲宗 本经详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胜境,令人油生欣慕求生之心,于是,释尊便开示往生净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边地疑城因果相状。十方众生随顺佛语,随其发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浅深,致令有三辈往生的不同。诸如往生时的景况有殊,或真佛来接引,或化佛来接引,往生后的功德证入亦有差异。另有一类往生边地疑城者。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后悔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于梦中令其见到。此人感悟,复续持名愿求往生,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边地疑城。最多不过五百年,亦得见阿弥陀佛。三辈往生中,因行虽有优劣,然均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两句话,总示净业修持之纲宗。 (4)娑婆浊恶,令知厌离 与西方净土严净乐善相对衬,本经痛示娑婆浊世的恶苦,历叙众生造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五痛五烧之报。五恶是杀盗淫妄酒,于现世造此五恶,遭法律惩治之厄难名为五痛,于未来世堕三途之苦报名五烧。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弊恶。至有尫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指陈众生致苦得乐之原由,欲令众生深明因果,止恶行善,并从深层次认知娑婆世界剧恶极苦的真相,令知厌离,矢志求生西方净土。“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 佛说无量寿经 》),释尊殷勤诲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经还记载:参与法会的四众弟子,在两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普令见者获益,闻者生信。释尊悬记,末法最后时期,佛经将渐次灭尽。释尊哀愍末法众生的剧苦,慈悲加持,令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对刀兵劫的剧苦众生作最后的济度,弥显本经之殊胜。
3.本经的宗趣 宗是纲宗要旨,即依据经之体性所立的修行要径。趣是归趣,即纲宗行门结穴归根之所。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执持名号即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故本经之宗的核心内涵即是信愿行,常谓净土三资粮。 本经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十方众生信愿持名,蒙阿弥陀佛愿力摄受,带业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土,一经往生,便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土,亦是圆生上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证位不退,即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 以上从三方面概括介绍《 无量寿经 》的基本内容与宗趣,后文还有详述,兹不赘。
二、《 佛说阿弥陀经 》 本经是一部最为普及的大乘经典。天下丛林寺院,晚课必念此经。宗门教下四众弟子,无一不归心净土。是知念佛法门实乃济度九界众生之神宝,圆顿上乘之妙法。本经言简意赅,无问自说,什公迻译,古今流通。
1.本经内容 释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参与法会的有长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等。释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示: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接着略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妙果以启信,诸如栏网行树、池阁莲华、天乐雨华、化禽风树、饭食经行、寿命无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如教信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所示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欢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缘。
2.本经宗趣 《 阿弥陀经 》的宗趣,亦有着深广多层面的界说,于中可分为总宗趣与别宗趣两个层面。总宗趣是:以依正清净为宗,以信愿往生为趣。释迦本师无问自说本经,首先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清净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悉由阿弥陀佛愿心德业成就,亦是吾人本具的性德。 释迦本师以大慈悲宣演极乐净土依正庄严,意在激扬生死凡夫冥顽之心,俾令生起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吾辈生死凡夫迷昧本心,无明妄动,舍父逃逸,客走他乡,竛竮六道,甘心忍受,曾无一念省觉出离之心。哀哉众生!犹如井底之蛙,不知道天空之辽阔,大海之浩淼。吾人受业力幻身的拘碍,只能认知目前同分共业所感的根身器界,对地外文明,乃至法界无量佛刹的存在状况,梦都无由梦到。是故吾人对所处的生存苦乐真相,无法洞悉,嬉戏于三界朽宅,不知危在眉睫。诸佛如来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惊入火宅之门,拯救群萌速离轮回险难至无忧恼处,是知一大事因缘即是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 面对沉迷颠倒的众生,释尊由悲智开出以苦折伏与以乐摄受二种度门,描述西方净土至极真善美慧乐的状况,显现出一种全新而理想的参照坐标。狭劣众生听闻之,眼界心量豁然洞开。啊!竟能有这么一个美妙的世界:大同世界的雍穆,桃花源的清逸,洞天福地的奇境,远不及极乐世界的百千万亿分之一。真是旷劫未闻,惊心动魄。吾人听闻之后,自然会透过西方净土这面棱镜,反观吾人所处的娑婆世界,哦,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恒久混迹泥途,今日方始嫌恶污秽;乍闻极乐世界清净妙严,深心仰慕愿往。释尊度化众生极具善巧方便,不可思议。众生耽恋娑婆,佛则极言娑婆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用以折伏其飞蛾赴火式的妄欲,冲激其深重顽迷,令起厌离秽土之心;众生全然不知净土,佛则极言净土胜妙之乐以摄受其趋乐避苦之心。于是,吾人在佛光庇护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与价值参照系。以净土之极乐,回观娑婆之剧苦,厌离自然深切,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炎烧,遥观安养之清凉,欣乐法尔诚挚,如归故乡,如奔宝所。厌欣心生,其信愿持名,归投弥陀愿海,如决江河,沛然莫御。释尊方便度生,恩德何极。 由是,本经的宗旨与归趣兼备交资而成就往生净业。以极乐世界依正清净来资启信愿,以信愿持名得遂往生,以资亲证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纲宗与归趣相即互资,亦皆不出自心。 莲祖将本经总宗趣概述为依正清净(宗),信愿往生(趣),并进而具体辗转推寻本经更为深广的宗旨归趣。慧心妙运,于中衍生出五对别宗趣。何者为五:(1)教义一对;(2)事理一对;(3)境行一对;(4)行寂一对;(5)寂用一对。此五对宗趣范畴,内具深切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领会《 阿弥陀经 》深层次、多方位的意趣启迪甚大。兹分述如下: (1)教义一对 本经以言教为宗,俾令通达义理为趣。《 阿弥陀经 》崇尚此念佛往生之言教,其目的正是开发晓谕净土宝藏,欲令众生领会由弥陀愿心流现的安泰净境,信之愿之,得生彼国。净业行人随文解义,消归自性,生信启愿,蒙弥陀光明照摄,得获横超生死之大利,不是仅仅流连观赏语言文字而已。 (2)事理一对 以指方立相为宗,藉托事相显示理体为趣。言崇尚此极乐依正清净庄严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等事相,其意云何?正是为了通过事相诠显事中所具之至理,不仅仅是描摹事相,滞留行迹而已。 (3)境行一对 以名号真境为宗,令起执持之观行为趣。名号真境即是所观之理,名号即是法界,即是当人自心。自心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能观之智即是当人称念之心,灵灵不昧。言崇尚此名号真境,其意云何?令知离我心性别无名号净土,离此名号净土别无心性。弥陀自性,净土唯心。正欲即此名号以为真境而起观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归趣,不徒为仅仅晓达此理而已。 (4)行寂一对 以行持为宗,令契证空寂体性为趣。言崇尚此专称佛名的行持,其意云何?良由心体虽本自空寂,然多劫无明染习厚重,随逐五欲六尘,起惑造业,轮转不休。若不精修念佛一行,以弥陀名号之摩尼宝珠,澄浊还清,转迷为觉,纵令勉强抑制妄心,终非定慧等持。今执持名号,以幻修幻,以楔出楔,至于一心,则回归空寂之性体,不仅仅是滞留在有为造作层次,虚妄分别执著而已。 (5)寂用一对 以空寂为宗,令发妙用为趣。言崇尚此空寂,其意云何?良由众生无始劫来,妄想执著,缠缚不休,如油入面,解脱无期。今仰仗万德洪名,显发自性,洗濯尘垢,显明清白。信愿持名,感通弥陀愿力加持,往生极乐世界,得无生法忍已,以大慈悲,观察十方一切苦恼众生,因顺机缘,示现种种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种种善巧方便,导引众生信愿求生净土,离生死苦,得究竟乐。大作梦中佛事,度脱幻化众生,妙用恒沙,不徒为耽著空寂之体,不起利生之二乘有余涅槃而已。 本经总宗趣与五对别宗趣,极论本经内具的邃理宏功,俾令众生发起真信切愿,成办往生大事。有人怀疑《 阿弥陀经 》文义粗浅,教义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愚者多执事而迷理,事理一对宗趣足以破之;狂者多执理而废事,境行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怀疑念佛有为住相,行寂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怀疑念佛往生缺大悲心是小乘自了汉,寂用一对宗趣足以破之。一总五别的宗趣界说,亦只是应病发药。若总说《 阿弥陀经 》深广宗趣,穷劫难尽。此一总五别的宗趣同样可视为《 无量寿经 》的宗趣,二经同部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