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哀思云端寄,又忆故人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在这一天,我们祭祖扫墓,慎终追远、寄托哀思。
两千五百年前,“吾不与祭,如不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一位圣者发出声声喟叹,两千五百年后,我们祭祀孔子,以修身明君子之志,以立德弘扬儒家文化。 祭孔
祭祀孔子的活动,始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最初每年只有秋季一次,至东汉时实行春秋两祭制,其后又发展到春夏秋冬逢节必祭,但仍以春秋两祭为主,每月初一、十五小祭。2008年,曲阜首次,恢复了传统的春季祭孔。每年清明节期间,海内外孔子后裔都要到孔林扫墓,祭拜祖先,称为“家祭”。 祭孔礼仪或称祭孔典礼,也称为“释典礼”,释为陈设、呈献之意,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以及呈献牲(三牢)酒、果、蔬菜等祭品,以表对孔子的尊崇。祭孔礼仪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等六部分。过程中,配以六佾或八佾的乐舞,演奏金声玉振,吟唱孔子德侔天地、道贯古今的颂词。
“跨越时空”的礼器
斯人已逝,器物犹存。祭祀仪式已过千年,唯有礼器,依旧静静伫立着,跨越时空,向我们讲述那一段段历史。 商周十供
“商周十供”即十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由乾隆皇帝第五次亲临曲阜祭祀孔子时颁赐孔府,专门用于祭祀孔子。“商周十供”即周伯彝、周蟠夔敦、周木鼎、周亚尊、周夔凤豆、周牺尊、周饕餮甗、周四足鬲,周宝簠、周册卣,器型古朴,纹饰精美,底蕴厚重,是青铜器中难得的精品,同时也是清朝尊崇孔子和儒家思想重要的实物见证。 黄地彩绘缠枝牡丹纹铜胎画珐琅五供
此款为雍正皇帝赐给孔庙的祭器,是标准的五供形制,一尊香炉,两个烛台,两个尊。通体施明黄釉为地,口沿饰缠枝花卉纹,正面中间有一团“寿”字,颈部及立耳饰缠枝莲纹,器腹及足饰缠枝牡丹纹,器外底中间兰色双方框内竖行兰色楷书“雍正年制”款。国内现存雍正时期最大的一套铜胎画珐琅器。
八卦纹鎏金编钟
这套编钟是康熙五十八年(1718年)颁赐孔庙中和韶乐乐器中的一组。顶部是交龙纽,钟身是用八卦纹作装饰,底部是8个平头圆音乳。此套是古音十二律,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中和韶乐,乐器八音俱全,符合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是清代最高规制的乐曲。 慰藉亡灵,缅怀先祖,慎终追远。让我们在孔子博物馆的礼器中感受历史的厚重和儒家文化的浸润。 |